研究生教育

学院设置设计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三个研究生专业。

通过设计学或建筑学学科相关专业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在各种不同领域和职位的竞争力。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的培养方案概念框架旨在帮助学生构建面向未来的挑战,而不是仅限于学科本身的教育过程。当代国际最先进的高等教育培养方案大多以专题为中心,而不以学科为导向,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的培养方案即遵循此教学理念。我们期望将基本结构与可选择的专题相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并致力于营造与各专题相关、注重实践的教学环境。

以上目标的实现都将与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学习途径相结合,旨在打破各个专业之间的壁垒,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使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的设计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等学科的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保持可持续性和灵活性,能够对迅速出现的新兴科技及专题实现快速响应,同时也能符合学生的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目标选择。

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结构反映了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的基本培养理念,包括多学科、定制化课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观念。为传达和实现该理念,所有本科及硕士专业的课程由三类课程组成。

1.基础核心

基础核心课是指每个本科和硕士学位课程的必修模块(研讨课、设计课和讲座)。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仅提供给攻读特定专业本科或硕士课程的学生。

2.选修课程

选修课是指每个本科和硕士课程可选择的选修卫星课程模块。选修核心卫星模块可以在各个课程之间共享,并聚集来自不同本科和硕士专业的学生,旨在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研发能力。选修卫星模块根据学分、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组织。

专业:专门针对特定内容和能力设定的研讨课或设计课。例如技术、生态学或性别研究等。

海外:特定时间内在欧洲合作办学伙伴处进行的研讨课或设计课(苏黎世、巴塞罗那或斯图加特)。例如沉浸式虚拟环境方向的课程(苏黎世ZhdK)、智能城市方向的课程(巴塞罗那IAAC)或社区参与方向的课程(斯图加特ABK)。

产业:与深圳或国外某一特定行业合作开展的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讨课或设计课。根据行业合作伙伴和SISD共同合作开发的课程专题实施教学。

实践:在深圳的合作办事处、行业或机构处进行一定时长实习实践。

研究:由SISD或合作伙伴参与的与特定应用研究内容相关的研讨课或设计课。

3.跨专业基础课

跨专业基础课是为期3个月的所有专业共同参与的入门科目,旨在为学生提供后续课程中所涉及的通用研究和设计方法的学习。该类课程是在专业学习的初始阶段进行教授的基础科目。